Aug 15, 2012

中國城


紐約有三個唐人街,布魯克林的最小,皇后區的Flushing近年擴張迅速,而最大的一個在曼哈頓,沒別的名字,就是Chinatown。十九世紀早期,廣東移民沿著Canal Street和Mott Street一帶住下,最早建立起這個移民聚落。廣東人之後是福建人,在與Canal Street平行的Bayard Street上落腳。這裡是美國最早的唐人街之一,也是西半球最大的華人聚集地。古老的Chinatown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,套用我朋友的精準描述:「Chinatown看上去就是紐約的中國城,至於Flushing,是中國。」

週日和週一兩天,我為了廣播的作業而前往中國城探索。進入這個地域,充斥耳邊的交談聲換作廣東話。中國城是許多東亞留學生思念家鄉菜時必來的地方,也是買菜買肉買醬料的好朋友,不只因為這裡從中國、香港大量進口貨物,也因為這裡的物價遠比曼哈頓其他地區便宜,別處五塊錢只能吃一片披薩配一小杯汽水,這裡五塊錢打發一頓簡餐還有找。

但中國城為何物價便宜?

自中國大批進貨當然是主因之一,但還不是全部。瓷器店的太太說,她猜想是因為這裡沒有工會。沒有工會,就省去union fee和勞工談薪水的可能性。中國城的主要市場是寡佔的,亦即這裡的買賣多操縱在一兩家大批發商手上,勞工沒有選擇,所以也不可能有條件去組織工會。

不能組工會,那為何他們還留在這裡?

「很多人不可能去中國城以外工作,因為他們不會英語。」她說。

根據2010年紐約市政府都市計畫局的統計,全紐約有25%,也就是四分之一人口無法以英語溝通,多數為西語人口,佔其中的50.4%;其次便是中文人口,佔16.5%,人數近30萬。

我在這裡訪談遇到很切身的困難,就是許多人並非不願意和我談,而是真的不會說英語。這件事讓我感到相當震撼,以前聽說過有留學生因為英語不溜、只和華人混在一起,結果幾年下來廣東話說得比英語還好;但實際見到這麼多不會說英語的紐約華人--不只老人,有些人顯然不超過40歲--還是難免驚訝。

移民會形成一個城市中的亞群、次文化聚落,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紐約不只唐人街,還有韓國人、猶太人、義大利人、俄國人、波多黎各人、巴基斯坦人、孟加拉人等等眾多的移民街區(有些是早期的,像猶太區鑽石街和小義大利,現在已經不再是純粹且封閉的移民聚落了,或者已轉移到其他地方)。然而當一個enclave(飛地)的規模龐大到像曼哈頓中國城這樣時,最顯著的問題,就是勞工權利。

華人以勤奮出名,華人老闆也一向是苛待員工的多過善待員工的。這些不會英語的移民勞工,在這個繁文褥節的城市不可能打勞資訴訟,甚至無從得知自己的權益。我不知道當局是否知道中國城沒有工會的問題,但就算知道,又該如何介入呢?中國城的勞工沒有選擇,就算有工會,是否也無法發揮其功能?

而年輕一代的中國城孩子,絕大多數都受高等教育,也多數都離開這個地區。在中國城,中老年人口佔多數。英語能力完美的年輕人出去尋找更好的機會,這座移民村,留給更多新來乍到的華人。他們不是廣東人、福建人,而是來自廣大中國的各省。因此,現在中國城的老居民也都能聽能說中國普通話。中國城早已成為觀光景點,紀念品商店多雇用印度人,他們能流利地用英語服務觀光客。

如果有機會,我很想深究這個問題。但中國城不在我們老師規定的題材地區範圍內,有些可惜。



2 comments:

  1. 酷毙! Really like the words 飛地 and 'enclave'! haha

    Your RW1 class may be different from mine, but I chose Flushing as my beat, even though it was not listed as a choice. I made a special request to my professors to do this...maybe worth a try!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My beat is Midtown west, but I haven't chosen a specific community yet. Good luck on your exploration in Flushing!

      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