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p 18, 2012

訪談側記:Ali Forney Center

本來打算等訪談整理完、追蹤到一個段落再來貼文章,不過既然這只是一篇類似引子的側記,我就貼了。同時刊載於沐川的尋找語言2.0網誌。這是我上週四訪談Ali Forney Center的社群資源主任(Director of Community Resources)Bill Torres的心得與側記,他談了很多事情,我在這裡先簡單描出這個組織的成立過程和美國同志青少年的處境。

Ali Forney Center在做的事情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:
收容與輔導無家的同志青少年。

紐約每天約有3800個無家可歸的青少年露宿街頭,其中超過四分之一,約1600人,是公開的同志族群(LGBT)。

這個數字還不包括Q(questioning),十幾歲的年輕人許多還在性向上疑惑,或明知自己是同志卻因違背宗教信仰而掙扎。

以前,我不曾知道美國的同志青少年面對的處境,比台灣的還可怕。在台灣,同志的青少年時期非常艱困,父母多半保守、學校(尤其男校)也有嚴重的同志霸凌,但通常以言語暴力、情緒暴力居多,在美國還要加上血淋淋的肢體暴力。在聽到同志孩子們遭受什麼樣的錯待時,我幾乎已經要掉淚。

美國因為性別意識較普及,平均出櫃年齡約14歲,但在較保守的家庭(尤其在共和黨州、少數族裔家庭),出櫃多半意味和原生家庭決裂、在學校受霸凌。他們被毆打、強暴、當眾羞辱、被火燒,甚至還有孩子被砍斷手指。最後,不堪家人、親戚、同學虐待和嘲諷的孩子們或者離家出走,或者直接被父母掃地出門。

紐約的孩子,和從其他州逃來的一些孩子,希望在這個自由的城市找到活路,於是他們流落街頭,不少人被迫賣淫維生,有些在負面情緒下嗑藥成癮,甚至染上愛滋。

Bill說,其實Ali Forney Center的孩子中70-75%來自紐約五區(Manhattan, Brooklyn, Queens, Bronx, Staten Island)。這個事實讓他很驚訝,他曾以為(就如同我以為)紐約是自由和進步價值觀的堡壘,但在紐約還是有許多保守家庭,無論是因為宗教還是移民傳統。也因此,孩子們很多是非裔、西語家庭(上一代來自中美洲的居多),近年也增加了一些亞裔的孩子。這些移民社群在同志議題上依然趨向保守,孩子們一旦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不同,只能選擇與家庭決裂或隱藏退縮,假裝融入異性戀社群。

而更可怕的是教會開設的收容中心,表面上幫助他們,實際上洗腦孩子們「同性戀是不對的」,讓這些孩子更加自我厭惡。


Ali Forney是一個來自北卡羅萊納的黑人少年。他是男同志和跨性別者,當年被父親和叔叔追打到重傷倒在路邊等死,送醫急救後活了下來。

他流浪到紐約,開始在時代廣場賣淫維生,後來警方大清掃時代廣場,他們轉移陣地到哈林區。同志性工作者在街上通常飽受欺凌,非常娘娘腔、一點都不覺得娘娘腔有錯的他,總是挺身而出保護同伴。

當時,同志青少年的資源極為匱乏,我沒記錯的話,只有一個同志青少年互助組織,他在那裡相當活躍。至於收容,只有會要你「改邪歸正」的羅馬教會團體可以去。

Ali在紐約其實沒幾年。

1997年一個冬天的清晨,他被發現遭槍殺在哈林區的街上,死時年僅22歲。

那年在哈林區,一共有五名男妓遭槍殺,Ali是第三個。警方始終沒有偵破他的命案。

Ali的死令當時那個互助組織的領導者Carl Siciliano非常震撼與心痛,他覺得自己過去做的都失敗了,他無法忍受Ali就這麼無聲無息的消逝,而且還有許多像Ali的孩子們在街頭,隨時會死。
2002年,Carl決定專為無家的同志青少年創立機構,他以這位勇敢而早逝的孩子命名。


在Ali Forney Center的網站頁面上的影片,就是Ali的故事。


如今,這個機構收容上百名十八歲上下的孩子,依孩子們各自不同的背景、心理創傷、未來計畫,規劃不同的輔導方案和收容方式,送他們去學校、帶他們去看百老匯。

不是孤兒院式的大雜燴,而以三房公寓的小家庭式收容為主,讓這些沒有家、逃離街頭地獄的年輕人能和類似遭遇的同伴們建立友誼家庭。

街頭,還有一百多個孩子在等待名單裡排隊,希望得到Ali Forney Center的收容。到冬天還會更多--這裡嚴峻的冬季,無家的人們難以存活。他們目前只有77個床位、很努力在募集資金來開設更多收容點。雖然只有77個床位,AFC已經是美國最大的同志青少年收容中心,可見這方面的資源多麼稀少。

七月初,他們得到一筆30萬美元的高額善款,來自美國知名演員Bea Arthur。AFC正在用這筆錢整修東村一個老公寓,作為新增的收容據點。

這個新家將命名為Bea Arthur Residence,在藝術家很多氛圍很自由的東村,年輕的居民們不只歡迎,更覺得與有榮焉。AFC的幹部們非常感謝,畢竟多數所謂的收容中心,都要與社區異樣的眼光和居民怕房地產貶值的敵意戰鬥。(也因此他們的收容規模小而分散,對孩子們較健康、不像孤兒院,也較不致遭社區反彈)

活躍美國影劇圈七十年的Bea Arthur生前就常捐錢給Ali Forney Center,但他們沒有想到,Bea Arthur竟將AFC列為她的遺產受益人。

她生前受訪時曾說:「街上的同志青少年真的隨時有生命危險,他們(Ali Forney Center)做的事,其實是拯救性命。」

他們確實是的。能接觸這個組織並得到初步的信任,真的讓我覺得很幸運。

這是我在紐約看過最溫暖的故事。

5 comments:

  1. 認真的說,我非常想知道美國這些援助組織"如何"成立和營運度過初期階段的。包括實體空間和募款的部份。這是許多文章沒有寫到,但台灣必須了解的。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和台灣大同小異。AFC和其他NPO組織的資金幾乎都是同樣來自三方:政府補助、個人捐款、企業捐款。在初期,政府補助佔他們大部分的資金來源。在先前小布希政府時期通過一條法案,補助教會成立的慈善團體(而這些慈善團體多數恐同,同志青少年去那裡狀況都不好),瓜分了這些同志族群自己運作的援助組織的資源,這些組織因而轉向倚賴民間資金;歐巴馬政府雖恢復資金補助,但由於經濟衰退、政府財政艱困,很快補助款又下不來了,組織又繼續依賴民間捐款,像AFC每季會舉辦募款餐會,並向各家銀行遊說募捐。

      事實上,因為政府補助的縮減,美國已有許多同志援助組織在近年關閉。

      至於實體空間沒什麼問題,就是用這些資金去找,紐約老房子很多,只是租金貴而已。Bea Arthur Residence是AFC第一個自己擁有產權的建物。

      Delete
    2. 另,我沒寫到如何營運,因為那不是本篇的重點,這只是一篇初訪側記。我才剛開始和這個組織合作,當然是了解之後才能談到這個部分的。

      Delete
  2. 我自己是希望能多看到國外的營運方式,順便想想台灣的,或者不同的募款手法也可以。(像paypal等等,台灣停留在匯款就覺得多了好幾道手續。)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啊,他們這邊捐款真的方便很多,線上刷卡不痛不癢的就完成了XD

      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