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y 15, 2011

去你的雜種純種!

國民黨中常委廖萬隆在中常會上提出「建議限制原住民族與外族通婚,以保持血統純正」,惹起爭議而飽受批評後,又堅持自己所言無誤,還對三立記者說「現在原住民都已經是雜種,沒有純種了」。我看了真的只想罵幹,好吧,國民黨的所有作風一向跟我犯沖,但我還真不知道,像這樣腦袋裝屎到說出這種可恥的話的人,國民黨為什麼還不快點把他清掉,是不想選舉了嗎!

呼,徹底情緒化的發洩先這樣。來談談廖萬隆最核心的概念「血統」吧。的確,族群的基礎是以血統論的,但台灣十四族原住民之所以為「原住民」,是立基於整個歷史結構和文化體系之上。也就是,若除去台灣歷代移民政府對各部族結構性的壓迫和掠奪,那麼原住民就僅是「先住民」,僅是一群五官深邃、文化不同於漢族的先住民罷了。「原」這個字下得正確,正是因為它象徵了晚近國家權力對「這片土地原來的主人」奪權的意義。

「原住民」是政治的,否則,光是目前法定的十四族原住民之間的差異也無法在這個詞彙下統合,因為各部族的文化也是天差地遠,若非近代受侵略的共通性,也不需要針對所謂原住民訂定法律了。

血統的差異會自然的在混居下模糊,「原住民」這個概念除了歷史,還有文化認同。平埔族因為漢人強勢的侵略和同化政策而難以區辨,主要並不在於平埔原住民血統被漢人大量混入,而在於清代移民漢人一方面侵佔土地、一方面以自認文明人的思維醜化平埔族固有習俗。所謂平埔族和高山族之間的差異僅在於文化保存的完整度,噶瑪蘭族正名列入原住民族就是一例。(見附註)我更不期待這些漢人政客理解「排灣化的魯凱族」、「北鄒與南鄒的差異」、「泰雅族、賽德克族、太魯閣族的關係」或者「阿美族五大群」。

延續文化傳承的後代,血統上非「純某某族」,又有何問題?更別說不同族的原住民之間也多有通婚,我認識在卑南族南王部落長大的「南美」混血朋友,同時接收兩族文化;在蘭嶼長大的「達美」混血朋友,熟悉達悟族傳統而對阿美族陌生;更多有一半漢族血統的朋友,熱心的回溯自己部落的歷史、學習族語和文化、參與原運,成為延續原住民文化的生力軍,我們很輕易的看到「認同」才是其中關鍵。

少數族群滅族的危機,顯然根本不在於異族通婚,而在於三件事:一是土地喪失,二是文化斷絕,三是缺乏自決權。三者之間又有強烈的關聯,也都與國家各方面的政策密切相關。土地的流失在平地原住民(如阿美族、卑南族、邵族)身上格外明顯,由於居住於資源富饒的平原、海岸地,平地原住民持有保留地的比例極低,國民政府從日據政府手上理所當然的接下侵佔原民傳統領域得來的「國有地」,由台糖、東管處、林務局等目的主管事業機構接手管理經營,使得失去耕地的部落族人不得不流浪到台北從事勞力工作,部落的離散也是導致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。文化也在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同樣採取的同化政策裡逐漸流失,早期教育裡是明文指出「需端正蕃人陋俗」的,戶籍登記上也強迫改漢名漢姓,如此幾十年歧視性的政策下來已造成莫大傷害,到現在雖然已經不再,卻仍以統合思維鼓勵舉辦聯合豐年祭、以觀光利益考量要在阿里山蓋纜車、以工業需求考量要在尖石鄉蓋水庫......這些政策,才是真正傷害各族原住民文化的。

這些事情總結到原住民族缺乏自決權,當然我們也看到了行政院目前擬出的「原住民自治條例」裡諸項荒謬的內容,行政、司法、財政的自主權都無,也無土地所有權,甚至可用以解構原住民基本法,再配合可以讓財團進駐大行開發的「東部發展條例」和「原住民族地區建設條例」,以法律結構性的逼原住民族割地喪權,這才叫滅族。

最後,回到廖萬隆的言論,華語裡「雜種」這個詞本來就有鄙視意涵,廖先生是漢人,中文程度再差都該知道的,如果今天我指著你的鼻子說「廖萬隆你是個雜種」,不知道你會不會理性又充滿寬容的認為我只是在說你「血統上包含兩個以上種族」?況且去談「純種」、「雜種」之分儼然像在談論貓犬品種,歧視意味自然不在話下。行行好,不要再擺弄自己的自大與無知了吧。

----

附註:本文第四段談及平埔族認同模糊的原因與正名的困難,筆者舉例噶瑪蘭族,幸獲凱達格蘭族平埔運動者陳金萬先生指正如下:

噶瑪蘭族正名是因為花蓮縣新社的噶瑪蘭族本來就有原住民身份(部份人沒有),噶瑪蘭族正名之後宜蘭縣的族人並沒有因此取得原住民身份,證明這是民進黨耍弄原住民正名運動的政治煙霧彈;否則,巴宰族和噶哈巫族這些保存母語文化而沒有原住民身份的平埔族群,為何無法被正名為原住民族?是因為他們還不夠努力嗎?還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復振作的還不夠完整?如果這樣想的話,剛好就落入另外一個文化主義的陷阱,而忽略了弱勢正義與國家責任的問題。」此言並非批評時任原民會主委的尤哈尼先生,「當時的原民會主委尤哈尼是歷屆以來最挺平埔族的一位主委,這樣講對他並不公平......這不是個人的問題,是民族政策的問題。

3 comments:

  1. 所謂平埔族和高山族之間的差異僅在於文化保存的完整度,噶瑪蘭族正名列入原住民族就是一例。前面的說法正確,但是後面的舉例就有問題了。

    噶瑪蘭族正名是因為花蓮縣新社的噶瑪蘭族本來就有原住民身份(部份人也沒有), 噶瑪蘭族正名之後宜蘭縣的族人並沒有因此取得原住民身份,證明這是民進黨耍弄原住民正名運動的政治煙霧彈;否則,巴宰族和噶哈巫族這些保存母語文化而沒有原住民身份的平埔族群,為何無法被正名為原住民族?是因為他們還不夠努力嗎?還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復振作的還不夠完整?如果這樣想的話,剛好就落入另外一個文化主義的陷阱,而勿略了弱勢正義與國家責任的問題。

    ReplyDelete
  2. 有[我把你們當人看]的主席,底下出個[原住民很多雜種]的中常委,這很正常啊,而且他應該是想出來選主席吧?廖萬隆是雲林的客家人,很想當中國人,殊不知中國人才是真正雜種,唐朝就提倡胡漢通婚(唐太宗是鮮卑人),五胡亂華,元朝,清朝,八國聯軍,還純種個屁....

    ReplyDelete
  3. 發表人:山老鼠

    《阿扁是台灣最重視原住民族總統》

    從歷任政府正名台灣原住民族過程可知:阿扁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重視原住民族總統。蔣介石軍隊控制台灣後,台灣原住民族被限制在日治的九族框架中,直到2000年阿扁執政,陸續正名邵族、噶瑪蘭、撒奇萊雅、太魯閣族、賽德克族,讓台灣原住民族從九族變為14族。

    遺憾的是:佔台灣原住民人數最多的西拉雅族爭取正名第15族,卻被馬政府粗暴拒絕。

    至於有人提到噶瑪蘭族問題,我想這不是單面之詞就可信,請參考下面相關新聞:
    《噶瑪蘭正名 宜蘭族人仍無身份》
    http://www.abohome.org.tw/index.php?option=com_content&view=article&id=4...

    從擔任過民進黨政府 原民會噶瑪蘭族委員 潘朝成說法如下:
    熟蕃註記是最好證明

    過去從事噶瑪蘭復名運動、並且擔任過原民會噶瑪蘭族委員的文化工作者潘朝成,本身也是屬於沒有取得原住民身份的宜蘭噶瑪蘭族人。潘朝成說,宜蘭的族人自我認同很強,當初正名通過後,族人們的洽詢來電塞爆宜蘭縣政府,但沒想到得到的回答卻是無法回復身份。

    「過去辦理登記就是有問題的,那時候歧視的情況嚴重,辦理登記的理由沒有說明清楚,族人當然不敢貿然登記,執行上也有瑕疵,很多平埔族部落都遭到遺漏。」潘朝成說,很多族人最近一直在問他,希望能夠在到台北街頭「走一走」,再一次爭取自己的身份。

    潘朝成說,原民會提出很多不同的理由拒絕平埔族的正名,但其實都不能作為理由。他認為,現在並不是要求降低標準來讓平埔族正名,如果平埔族能提出過去日據時期戶籍謄本的熟蕃註記,那就是最好的證明,他認為原民會不應該受限於僵化法令、或是以民族情感作為理由,阻擋平埔族人爭取身份。

    2010-05-27╱台灣立報╱第11版╱11版原民 ╱陳威任

    ReplyDelete